《从教⾛向学—在课堂上落实核⼼素养》
读后感
华池县南梁希望小学 祁巧荣
读了王易春老师的《从教走向学---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》这本书,收获很多。全书共七章,从七个章节阐述了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策略和方法。通过阅读,我的感受主要有以下的几点:
一、从教到学的认识转变。还在课堂教学中,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什么关系?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辩由来已久。在日常教学中,教师关注的重点一般是“教什么”,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呈现、主要知识点的落实和知识结构的梳理。教师会发现尽管自己“教”得很精心,一节课的安排结构严谨、重点突出,质疑解析环环相扣,教师语言形象生动,课件演示异彩纷呈,课堂节奏如行云流水,然而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却常常不尽如人意。由此,教师认识到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教,还要重视学生的学。在教学过程中,“教学目标”如果仅仅是教师清楚,没有从学生视角进行描述,没有转化为学生清楚的“学习目标”,教学过程的实施必然更多地依赖教师的作用,依赖教师的设计和组织,依赖教师的讲解与分析,教学目标的达成对教师的依赖度较高,长此以往,学生思考探究、分析、判断的意识和能力就会减弱。教师在备课、研讨教学目标的时候,应该从整体性原则、主体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切入。教学目标要描述具体,能实施,能测量,忌空话、套话,大而不当。
二、课堂主体的转变:在实践中,教师重视学生的学是从重视“引导学生学”开始的,最初教师关心的仍然是“我怎么做”,即“我如何引导学生学习”。这一阶段在教师教研论文和说课稿中最常见的词汇往往是“创设情境”、“设疑激趣”、“问题导入”、“精讲释疑”、“鼓励探究”、“引导合作”、“及时表扬”,等等。仔细推敲,这些词汇的主语是谁呢?显然还是教师。教师还是从自己的教出发来铺设课堂教学的路径,认为只要“教法”得当,在教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学、引导学生的学,学生的学就能达到目标。殊不知,如果不关心学生应当如何学习,如果没有对学生学习的深刻理解和严谨设计,所谓“导学”岂非空中楼阁?随着课改的深入,教师进一步认识到,课堂上仅仅重视学、指导学、把学的时间还给学生是不够的,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与学生“怎么学”。
三、从教学目标转变为学生的学习目标。如果仅仅教师清楚教学目标,没有从学生视角进行描述,没有转化为学生清楚的“学习目标”,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导致学生对教师过于依赖度。时间久了,学生思考、探究、分析、判断的意识和能力就会减弱。所以,作为教师,我们应该把“教学目标转变为学生的学习目标”。并且在以学习目标的描述时还应使用通俗易懂,让学生看得懂,看得明白,学习行为才会有可操作性。同时,教师还要让学生知道做什么,做到什么程度。学生了解了学习目标,就如同旅行知道了目的地,他们就可以自己设计行程。可以自己去,可以结伴行;可以乘高铁,可以自驾游。同理,只有知道了学习目标,学生才可以规划自己的学习过程,调控学习节奏。
四、学⽅式的转变, 以往我们的教学⽅式是以课时为主,已解决知识点为主。但是,在课堂上落实核⼼素养的重点就是要转变我们的教学⽅式,要从琐碎的知识点中⾛出来,将学科⼤概念的建构、理解和应⽤作为重点。⽐如现在的⼤语⽂概念,⽐如语⽂新部编教材的单元双主题的提炼。这就需要我们⽼师在教学准备中提炼出学科⼤概念,更上⼀个⾼度,因为仅仅知识点教学
五、估⽅式的转变。以往我们对学⽣学习的检测以习题为主,更注重的是结果的检测。⽐如我们每节课后会当堂检测学⽣对于本节课的掌握程度,这就是注重结果的检测。本书中提出“从结果检测到过程评估”,这也是我们落实核⼼素养需要重视的环节。总之,这本书所阐述的理论及观点,都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,同时加入了生动的案例,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作。在以后教学工作中我会把这七个章节的内容来指引我的教学,不断实践、不断反思、不断提升、进一步完善自己。